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照片一周精选
2023/2/17 来源:不详北京皮肤科十佳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525899.html
新华社年11月8日至14日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图片编辑|李梦娇
买!买!买!11月11日零点钟声刚过去1分36秒,浙江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媒体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双11”成交额达到亿元人民币。年达到这一数字的时间为2分05秒。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竹丝绕指柔11月11日,杨昌芹在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展示新制作的竹丝。
“90后”苗族姑娘杨昌芹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年,杨昌芹从家乡来到贵州赤水市学习竹编,从此扎根竹乡赤水,传承竹编非遗技艺。赤水市现有竹林面积.8万亩,竹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看到竹产业商机的杨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创办了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带领周边村民发展竹编产业,共同创收。杨昌芹说,经过杀青、破篾、染色、拉丝、编织等20多道工序后制成的竹编工艺品,价值可达几百甚至几千元。如今,杨昌芹的竹编企业通过电商平台拓宽了销售渠道,还开设起免费培训班让乡亲们学习竹编。在杨昌芹的带动下,不少村民靠着竹编增收致富。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火星探测”11月14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试验模拟了着陆器在火星环境下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的过程,对其设计正确性进行了综合验证。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叶随风雨满地金初冬时节,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罗汉洞村终南山古观音禅寺内的千年银杏树满目金黄,落叶宛如金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寒酥纷纷11月13日,吉林长春迎来降雪天气,一名长春市民在雪中行走。
新华社记者雒圆摄
“大约在冬季”11月13日,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降雪天气。在黑龙江省的中国亚布力熊猫馆生活的大熊猫思嘉迎来了又一个“雪季”,思嘉在雪地中边吃边玩,萌态十足。
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雪山似剑银河破秋冬时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梅里雪山、普达措、纳帕海、白水台等景色迷人。这是11月7日拍摄的梅里雪山星轨(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婺源画卷江西省婺源县的枫叶、晨雾、梯田等景色犹如一幅画卷,在世人面前尽显和谐生态之美。游客在婺源县石城村游玩(11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各显身手11月12日,年“三区三州”职业技能大赛在云南省昆明市开赛。这是参加焊工比赛的选手在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宁夏:“美利林区”污染事件在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宁夏中卫市“美利林区”,清理出来的黑色污染物被装进白色的大型防渗污泥袋集中存放,等待下一步处理(11月13日无人机拍摄)。11月13日,生态环境部决定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宁夏中卫市一家造纸企业所属林区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公开挂牌督办。目前已查明的被污染地块有14处、约12万平方米(约合亩)。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高原精灵”11月9日,一只藏原羚在青海玛沁县境内的草原上活动。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初冬晒“秋”11月10日,河北省遵化市东旧寨镇合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在筛选核桃。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皖南冬韵11月14日无人机拍摄的安徽黟县奇墅湖晨景。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盼·归11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右)同何鸿燊先生的代表何超琼女士为圆明园马首铜像揭幕。当日,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京举行。年,马首铜像现身拍卖市场,被港澳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出资购回,并在港澳地区公开展示多年。本月,何鸿燊先生决定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为更好践行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文物保护国际共识,国家文物局经与何鸿燊先生协商一致,将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回归原属地,为其百年回归之路画上圆满句号。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金山银山”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紫山公园原是一片拥有40余家煤矿的矿山。近年来,丛台区对紫山区域煤矿进行关停取缔,并实施工矿废弃地整治、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在原来矿渣沟基础上修建库容30万立方米的紫云湖水库,植树余种80余万株,打造桃花谷、湖心岛、梯田花海等各类景观二十余处。初冬时节,紫山公园风景秀美,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这是11月14日无人机拍摄的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紫山公园一角。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80年·一碗面11月14日,俞先友在打面店用青竹竿打面。每天早上4点多到9点多,是老街打面店的俞师傅跟老伴章迪英最忙碌的时候。两位老人只做早餐,而且只做打面,平均每天要烧出百来碗面服务街坊邻居。浙江诸暨次坞镇老街上这家约40平方米的小面馆已经开了八十多年,70岁的俞先友是面馆的第三代传人。他说次坞打面,最关键的就是“打”,他用传统的青竹竿打面,每个面团要经过半个多小时、余次捶打才够劲道。老伴章迪英负责烧面,面的“浇头”一碗一烧,保证最好的口感。如今市面上的次坞打面已经发展出几十种“浇头”,俞师傅也想做一些新的尝试。次坞打面是诸暨的传统美食,面条韧劲足,讲究用食材本味取代高汤。目前,诸暨市正在进行次坞打面标准化和品牌化推广,让这个传统美食得到传承和更多人的认可。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