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安徽黄山宏村
2023/7/25 来源:不详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古称弘村,南宋绍兴元年()元年,宏村始祖汪彦济因遭火灾之患,举家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岗山一带建13间房为宅,是为宏村之始,绵延至今已有余年。清乾隆二年()为避帝讳(弘历),弘村更名为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村落北枕青翠明秀的黄山余脉雷岗山,南抵烟波浩渺的奇墅湖,西傍黟县古河道浥溪河、羊栈河(浥溪河又名西溪),隔河与际村相邻;东为本村的东边溪和东山,植被茂盛。村南建有30.4亩的池塘南湖。
村落背枕雷岗,三面环山,布局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状,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宏村东有东边溪、东山,西有西汐、黟北古道、石鼓山;北有黄山余脉黄堆山、学堂山、雷岗山,南向东西汐汇合,涧田成片,流水直往南流向奇墅。四围群峰叠嶂,郁草茂林,中间应为“明堂”,宏村依雷岗傍西汐而聚,地势高爽,朝向良好,成背山而水之势,很符合精通风水学的先祖之意。
在百多年前规划并建造了以水圳、月沼、南湖为主要水系的牛形村落塘渠水利设施。清泉七拐八弯贯穿家家门前,控制了整个村落的形态。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对村庄的发展和安全贡献非常大。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明仁宗洪熙元年()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近年的时间,宏村建成了以“东土道制(龙排庙)、南土水制(红杨、白果)、北土土制(雷阜榛子林)和西土佛制(观音亭)为水口布局(风水屏障)。营建了乐叙堂、太子庙、正义堂等祠堂、庙宇,宏村逐渐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关系聚合的同宗同姓的民居集落。清康熙元年()至清宣统三年(),宏村南湖书院、树人堂、三立堂、乐贤堂、承志堂等大型书院、宅第相继修建。
宏村村落格局是以月沼为核心地带,月沼正北汪氏宗祠乐叙堂是宗族精神的寄托和依靠,因此月沼周围成为宏村人流集散最频繁的空间。村落内的水圳沿线是常用的公共活动和使用空间,因而水圳边上自然形成了街巷。而东西走向又以前街(正街)为轴线贯穿繁华商业区和东西方向出口。所以说宏村的格局是以月沼为中心。连接前街、后街、上水圳水巷街为主贯穿线,南北走向又有西溪河畔、茶行弄、中山路等街巷,形成网络式的街巷空间格局。
大街小巷均用青石板铺设,路两旁砌有排水沟,街巷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敞,有着丰富的天际线,精雕细刻的入口门槛、高耸的马头墙、曲折的墙面、不同形状的石雕漏窗、街头巷尾的石凳、水井、跨以水溪的石板桥,依旧保持着明清时期的真实风貌。屋脊的高度基本相差并不大,单屋独高与众相异的现象基本不存在,这种中庸观念维护了传统村落内井然有序的空间形态,高低错落有致,房舍鳞次栉比,微见屋脊坡顶,粉墙青瓦马头墙舒朗生动,檐角起垫飞翘,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有的房舍因地基的限制也有灵活变化的布局,随着塘沿、圳旁、湖畔走向而变化,形成浓郁的自然形态模式。
淳朴的宏村先民独具匠心,在四百多年前规划并建造了以水圳、月沼、南湖为主要水系的牛形村落塘渠水利设施。清泉七拐八弯贯穿家家门前,控制了整个村落的形态。宏村的古建筑为徽式特色,粉墙青瓦分列规整,檐角起垫飞翘,溶入蓝天极富层次感和韵律美。
承志堂是其中一幢大型宏伟精美的民居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故宫”。南湖书院是皖南保存最完整的宗族书院。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遵循的是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想境界,使宏村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宏村四环诸峰倒映水中,村间路旁古树茂盛,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其水口及园林式庭院景色如画,街坊巷弄纵横交错,幽深宁静,建筑雕刻、室内外装饰装修诸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村落整体轮廓清凉明秀,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画里乡村”,是一个既符合科学、又富有山村情趣、水乡风貌的生活居住环境。